每次驾车出门,都要想办法走梅岭路。
走梅岭路,从北向南要路经云栖竹径、三天竺、龙井村、茅家埠……路边是美丽的行道树,路外或者是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茶园,或者是波光粼粼的水潭,或者是树影婆娑的黛山……一年四季总有不同的鲜花点缀其间,怎一个心旷神怡得了!
过梅灵隧道,就是梅家坞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在2000年以前,这个坐落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部腹地中的梅家坞,还封闭得很。自从修建了这条梅灵隧道,梅家坞就越来越热闹了。
梅家坞由来已久。
王莾新朝,著名诤臣梅福为躲避朝廷的追杀,隐遁到了临安天目山,在那里开荒种茶。
六百多年前,梅福的后裔中有人迁徙到了梅家坞,于是便有了今天这驰名中外的龙井茶。
之前,村里只有徐姓,后来又增加了梅、朱、孙、翁四大姓,而且梅姓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富,进而便把此地叫作梅家坞了。
现在村子里的最古老的建筑,是一座叫礼耕堂的古宅。宅子还是晚清时的建筑风貌,在沿街的白墙黛瓦中显得分外古朴。楼上的“礼耕堂”三个笔力雄浑的大字,是由清时张照所书。这张照不仅做官做得好,在康熙、雍正和乾隆年间三朝为官,字也写得极好,是个大书法家,现在岳阳楼内的一幅《岳阳楼记》,就是他写的。
现在的梅家坞,从梅灵隧道出口起,沿梅灵南路两侧盖起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宅;宅后是一望无际、重峦叠嶂的茶山,长达十余里,人称“十里梅坞”。
梅家坞两侧都是山。西侧是庙坞山,东侧有狮子山、方西山、五云山,是一个“不雨山长涧,无云山自阴”的地方。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,使梅家坞产出了又好又多的西湖龙井茶,大概有一多半的龙井茶,是在梅家坞生产的。
俗语说“茶可清心不宜少”,从古至今,到梅家坞喝过茶的名流之辈,真是数不胜数!
最初,是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来这里品茶。
那时候,梅家坞还没有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小别墅。乾隆爷到的是一个叫“朱家里”的地方,这里的老百姓大多姓李。后来,人们把乾隆喝茶的地方叫作“朱家院”。
据说,有一年清明节时,乾隆皇帝在梅家坞附近转悠,不巧遇上了大雨,就近躲避到一个村姑家里,村姑便泡茶来招待他。茶叶是新采的,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水沏泡。乾隆爷只一口下去,便觉清冽爽口、令人心旷神怡。便乘村姑不注意,抓了一把藏在便服内的龙袍里。
雨过天晴后,乾隆继续游山玩水。直到日落西山,才在西湖边的一家小酒馆里坐定。
点好菜后,忽而想起身上带的茶叶,连忙一边撩起便服取茶,一边喊着店小二。
小二看见了乾隆私服内的龙袍,惊得不轻,赶紧跑到厨房里去通知掌勺的店主。店主正在炒虾仁呢,一听圣上驾到,恐慌至极,竟把小二搁在案板上的茶叶给当葱花使了。不料,这菜炒出来后绿白分明、清香扑鼻、鲜嫩可口,乾隆品尝后啧啧称赞。此后,便有了西湖名菜“龙井炒虾仁”。
1957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周总理陪他到西湖边的楼外楼用餐时,其中就有一盘“虾仁晶莹鲜嫩、茶芽翠绿清香”的“龙井虾仁”,尼克松品尝后赞不绝口。
同年,总理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梅家坞访问。当村民们泡上了最好的明前龙井茶时,总理也和乾隆爷一样,说这龙井茶味道实在太好。总理没有偷茶,也没有开口要茶,只是舍不得倒掉杯中的茶叶,把它们全都吃掉了。
现在,你还能看到周总理和伏罗希洛夫采摘过的茶树,它们被命名为“中苏友谊茶”。
这次到梅家坞来,总理在四处一转,就说“梅家坞是个好地方,要发展好,建设好。”
此后一直到1963年,周总理又来过梅家坞四次。其中的2次,依然陪同外宾;另外的两次,是专程前来指导茶叶的生产和发展的,他还把梅家坞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。
其实,早在此前,总理就牵挂上了西湖的龙井。
1951年3月的一天,在杭州疗养的邓颖超给周总理写信,提到了西湖的龙井;总理回信说:“西湖五多,我独选其茶,如能将植茶、采茶、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,你才称得起‘茶王’,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。”
梅家坞很多茶农后来真的成了“茶王”,梅家坞也越来越富了。村民们忘不了周总理,就自发捐款,把面向梅灵南路的一个民宅劈成了周恩来纪念室。这是一栋清末民初的小四合院,院子里坐落着一栋两层木结构的小楼,这座小楼,正是当年接待总理的地方。
楼前的小院里,矗立着总理的雕像,他目光深邃,深情地望着前方山坡上连绵的茶园。
纪念室分了八个展厅,以文字、照片、实物、声像等方式,叙述着总理在梅家坞的情节。其实,总理对梅家坞的关切、梅家坞人民对总理的缅怀,又岂是八个展厅能说得完的!
自从总理来过后,梅家坞又接待过不少名士要人,当时中央十大元帅中有七八个来过梅家坞。陈毅副总理还作诗《梅家坞即兴》:“青山四面合,绿树几斜坡。溪水鸣琴瑟,人民乐岁华。”
在距离周恩来纪念室不远处,面朝梅灵西路有一个石牌坊,牌坊的顶额上镌刻着“十里琅珰”四字。
从牌坊后的小路,可以上到牵牛岗,再到龙井村、三天竺、云栖竹径、九溪、灵隐寺……
当初,还没有梅岭隧道时,茶农便牵着小毛驴,拖着茶叶筐子,从这条十里长的山路上把茶叶运送到西湖周边各地,再把生活用品驮回来,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回响在四周的山谷间。
五代十国时,吴越王钱鏐也常常上这条山路上来。
有一年初春的一天,他在这条路上闲步,看见漫山遍野开着的的野花,不禁思念起回临安娘家省亲的妻子来,便派人送了一封信去,信中说:“陌上花开,可缓缓归矣!”从此,这个从年轻时起就征战疆场的铁血男人,和十里琅珰的陌上花再也牵扯不断了!
从“十里琅珰”俯瞰梅家坞分外有趣:四周重峦叠嶂的群山上,全是碧绿的茶园和枝繁叶茂的绿树。开花的树自然是有的,但和满山遍野的青翠比起来,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;从山上看下去,红的、蓝的、黄的、白墙黛瓦的……各色各样的房子点缀在山洼里,像小孩子搭的积木。
在山顶,或者在山谷;在春秋,或者在冬夏,梅家坞的景色不尽相同,但感觉却是一样的:那就是,——人在画中游!
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三个月,是梅家坞最美的时候,也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节。
每家每户都雇了三四个甚至十几个采茶工来,有些手艺好的,干脆作了梅家坞的上门女婿。这时候,漫山遍野都装点着采茶的“斗笠女”,就更像是在画中了!
沿着梅灵西路西侧的一条小路走进去,是小牙坞。
小牙坞里的人家,日子和坞外的人家一样,过得红红火火的。去年结的柿子,还火红地挂在枝头。
坞里的坞,越发清静,景色也与坞外的别处不尽相同,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似的,——这可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!
从小牙坞返回灵西路,又看见村西侧的梅坞溪。这条来自五云山的小溪,顺着一桩桩民居前的河床淙淙而过,溪水清澈见底。
因着这条溪,又建造了不少桥。白墙、黛瓦、茶园;小桥、流水、人家。耳边又响起总理说过的这句话——“梅家坞是个好地方!”